出梅的标准是什么,出梅的条件
入梅、出梅的标准是什么
连续出现6 - 7天阴雨天气,且平均气温稳定在22℃以上,视为入梅;连续无雨,气温高于30℃,则为出梅。但不同地区入梅和出梅时间有差异,像江南地区一般6月上旬入梅,7月上旬出梅。
入梅标准的确定:在入梅前五天内,副热带高压(副高)在120°E经线上的脊线位置需达到或超过18°N纬度线,并且这五天中至少有三天日平均气温保持在22℃或以上。 入梅后的降雨要求:入梅后的头五天中,必须有四天出现降雨天气(包括郊县气象站记录的降雨日)。
入梅的确定标准是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22℃,并且这5天中有4天出现降雨。 出梅的确定标准是连续5天气温超过30℃,同时这段时间内没有降雨发生。 在中国南方,入梅通常发生在6月6号至15号之间,而出梅则在7月8号至19号之间。中国东部的梅雨期通常较长,雨量也较为集中。
出梅标准:《梅雨监测指标》(GB/T 33671 - 2017)指出,最后一个雨期结束日的次日即为出梅日,此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第二次北跳,副高脊线位置超出北界范围。
入梅的标准是:入梅前五天,副高在120°E上的脊线218°N,且5天中至少有3天的日平均气温≥22°C。入梅后头5天中必须有4天雨日(包括郊县气象站测得的雨日);若梅雨有分段现象,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°C。『2』气象上的入梅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。
出梅的标准是什么
连续出现6 - 7天阴雨天气,且平均气温稳定在22℃以上,视为入梅;连续无雨,气温高于30℃,则为出梅。但不同地区入梅和出梅时间有差异,像江南地区一般6月上旬入梅,7月上旬出梅。
出梅判定主要看连续高温、副高北跳、降雨骤减三大气象指标。梅雨结束的关键判断依据集中在天气系统转变上。当副热带高压明显北抬至北纬26度以上,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5天日均温超30℃、比较高温达35℃且降雨日减少至2天以内,即符合出梅标准。
出梅标准的满足:梅雨结束前后,120-130°E经度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向北移动至26°N纬度线或更北的位置,并且日平均气温需达到或超过27℃,比较高气温需达到或超过30℃。此外,需要连续六天以上无降雨天气。
出梅是怎么样判定的
出梅判定主要看连续高温、副高北跳、降雨骤减三大气象指标。梅雨结束的关键判断依据集中在天气系统转变上。当副热带高压明显北抬至北纬26度以上,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5天日均温超30℃、比较高温达35℃且降雨日减少至2天以内,即符合出梅标准。例如2023年上海7月11日出梅,正对应着副高脊线北移后连续7天无雨的高温天气。
我国传统方法:依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。入梅时间是芒种起第一个丙日,出梅时间是小暑起第一个未日。比如芒种后遇到丙日就进入入梅期。 现代气象学方法:根据大气环流和降水情况判定。连续出现6 - 7天阴雨天气,且平均气温稳定在22℃以上,视为入梅;连续无雨,气温高于30℃,则为出梅。
出梅,亦称“断梅”,指的是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的结束日期。当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离开该区域,未来5天内雨日少于2天,比较高气温明显升高至30℃以上,并且地面南风风速显著增强时,可以判定出梅已经到来。
入梅和出梅是怎么确定的
〖One〗、入梅和出梅的确定与气象条件和节气有关,且不同地区有不同标准。 我国传统方法:依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。入梅时间是芒种起第一个丙日,出梅时间是小暑起第一个未日。比如芒种后遇到丙日就进入入梅期。 现代气象学方法:根据大气环流和降水情况判定。连续出现6 - 7天阴雨天气,且平均气温稳定在22℃以上,视为入梅;连续无雨,气温高于30℃,则为出梅。
〖Two〗、出梅的定义和标准是:出梅又称为“断梅”,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。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,该区域5天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,区内各站比较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℃以上,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,则定为出梅。
〖Three〗、入梅标准的确定:在入梅前五天内,副热带高压(副高)在120°E经线上的脊线位置需达到或超过18°N纬度线,并且这五天中至少有三天日平均气温保持在22℃或以上。 入梅后的降雨要求:入梅后的头五天中,必须有四天出现降雨天气(包括郊县气象站记录的降雨日)。
标签: 出梅的标准是什么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